自然阴道分娩的管理
905
在分娩的第二阶段,通过阴道检查来确定胎儿头部的位置和先露高度;头部通常是先露部分。患者用力推挤,直到胎儿露出头顶,即胎儿头部(或其他先露部位)露出,且在宫缩间不后退,并牢固地贴在阴道口(见图 Vertex 分娩事件的发生顺序)。
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分娩过程中产妇会阴损伤,临床医生(或其他助产士)通过与患者沟通何时用力、何时暂停来控制头部分娩的速度。临床医生将手放在胎儿头部和母亲的会阴上以提供支撑并引导分娩。
如何进行自然阴道分娩视频头先露分娩的分娩机制
产钳或真空吸引器 用于辅助阴道分娩
第二产程可能会延长(例如,因为母亲太疲劳而无法充分用力,或者因为区域性硬膜外麻醉抑制了有力的用力),或者由于胎儿窘迫,必须迅速分娩。
女性患有心脏病等疾病,第二产程应避免推搡。
产钳和胎头吸引器应用指征基本相同:
这两个操作都有风险。第三和第四度会阴撕裂(1)和肛门括约肌损伤(2)在用产钳后比胎头吸引器后更常见。产钳的其他胎儿风险包括面部撕裂和面神经麻痹,角膜擦伤,外眼外伤,颅骨骨折和颅内出血(3, 4)。
胎头吸引器的胎儿风险包括头皮裂伤,头颅血肿形成,以及下睑内或颅内出血;已报道视网膜出血和高胆红素血症的增加率。
一个 会阴切开术 对于大多数阴道分娩来说,这不是常规做法;通常是为了避免肛门括约肌受伤,如果预计会发生三度或四度裂伤(例如产钳分娩、胎儿巨大症)或需要加快分娩(例如, 肩难产、胎儿心动过缓)。会阴切开术的风险包括出血、伤口愈合不良、后续分娩时重复受伤、盆底功能障碍、性交困难和瘘管形成。
会阴侧切术是指从阴阜中点开始,向两侧以45至60° 角度进行侧向切割的手术切口。会阴正中切开术是指从阴阜中点直接向下朝直肠方向进行的切口。内外会阴切开术延伸和造成肛门括约肌损伤(三度或四度会阴损伤)的风险较小,但比正中会阴切开术更难修复。会阴切开术后应通过直肠检查来评估括约肌的完整性。
因为有直肠阴道瘘可能,故不建议外阴直肠切开术(有目的地切入直肠)。
会阴切开术的一个潜在并发症是切口延伸至括约肌或直肠形成裂伤。
约35%的女性会阴切开术后存在性交困难(5) (参见 妊娠相关和产后性功能障碍).
会阴侧切图片头部娩出后,应检查有无脐带绕颈。如果是这样,临床医生应尝试将脐带从颈部滑出并穿过头部;如果无法通过这种方式快速取出脐带,可夹住并剪断脐带。
如何修复外阴切开术视频头部娩出后,婴儿的身体发生旋转使肩部呈前后位置;在胎头上方轻轻加压向下,使前肩在耻骨联合下娩出。轻轻托起胎头,后肩从会阴上方滑出,身体的其他部分随之轻易娩出。用吸引球吸去鼻、口、咽部的黏液和羊水,帮助胎儿开始建立呼吸。 如果适当牵引和孕妇娩不出前肩,临床医师应该向产妇说明下一步必须做什么,并开始采取肩难产应对措施分娩。
双重钳夹脐带,在中间断开,于距脐带根部2到3cm处以塑料夹子夹扎。 如果疑有胎儿或新生儿窘迫,可将一段脐带用2把钳子夹紧,以便进行动脉血气分析。 动脉pH值 > 7.15~7.20是正常的。
建议将脐带夹紧时间延迟30~60秒,以增加铁的储存量,有助于:
对于所有婴儿:可能有益于发育
对于早产儿:改善过渡循环,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脑室出血的风险(但需要光疗的风险稍有增加)
早产儿延迟夹持脐带的另一种方法是脐带挤压,这涉及在夹持脐带之前抓住并挤压脐带将血液推向婴儿。但是,支持或反对脐带挤压的证据不足。
婴儿彻底干燥后放在母亲腹部,如果需要复苏,放在温暖的复苏摇篮里。
阴道分娩 3D 模型 胎儿分娩参考文献1.Cargill YM, MacKinnon CJ, Arsenault MY, et al: Guidelines for operative vaginal birth.J Obstet Gynaecol Can 26 (8):747–761, 2004.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1701-2163(16)30647-8
2.Fitzpatrick M, Behan M, O'Connell PR, et al: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to assess anal sphincter function following forceps or vacuum assisted vaginal delivery.BJOG 110 (4):424–429, 2003.doi: 10.1046/j.1471-0528.2003.02173.x
3.Towner D, Castro MA, Eby-Wilkens E, et al: Effect of mode of delivery in nulliparous women on neonatal intracranial injury.N Engl J Med 341 (23):1709–1714, 1999.doi: 10.1056/NEJM199912023412301
4.Walsh CA, Robson M, McAuliffe FM: Mode of delivery at term and adverse neonatal outcomes.Obstet Gynecol 121(1):122–128, 2013.doi: 10.1097/AOG.0b013e3182749ac9
5.Bex PJ, Hofmeyr GJ: Perineal management during childbirth and subsequent dyspareunia.Clin Exp Obstet Gynecol 14 (2):97–100, 1987.